将多彩生命定格中国土地的英国记者乔治·何克
习主席说的这个何克就是乔治·何克(1915-1945),英国人,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他1938年来到中国,曾先后担任“工合”西北办事处英文秘书、陕西省凤县双石铺培黎学校校长。
何克出生在英国中产阶级家庭,1937年毕业于牛津大学,并获得文学学士学位。毕业后,何克随姑母环球旅行,经美国、日本,于1938年初抵达上海。在这里,何克目睹了日军对中国人民的暴行后,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留华考察。
1938年夏,美国女记者史沫特莱在汉口,把何克介绍给了新西兰人路易·艾黎。艾黎告诉他,自己正在搞“工合”运动(即“中国工业合作协会”),为支持中国抗战而供应军需民用品。“工合”组织的西北总部设在陕西宝鸡。
与艾黎会面后,何克经过武汉八路军办事处的安排,前往延安和八路军敌后游击区采访。与八路军高级将领的交流,使何克对中国问题有了深入的了解,也对抗日和中国的前途产生了信心。
1940年初,何克担任“工合”西北办事处英文秘书,并被艾黎选中,成为双石铺培黎学校校长。学校的创办,培养了一批既懂文化,又掌握纺织、机械、化工、会计等专业知识的学生,并发展了机器社、制革社、面粉社、耐火砖社等 23个合作社。
由于艾黎被国民党定为亲共危险分子,他在双石铺受到了来自政治上的压力,但决心西迁的重要原因是,“工合”西北办事处的 36名干部陆续遭到逮捕。艾黎伤心地说,“不可能再在秦岭的双石铺工作下去了”,经过对时局的分析,他和何克决定继续办学,为反法西斯战争保存实力,但学校必须搬迁,带着钱和机器离开国民党势力统治下的宝鸡。1944年秋,学校迁往了甘肃山丹。
1945年夏,何克为带领学生向安全地区转移付出了年轻的生命,年仅 30岁。在弥留之际,他用颤抖的手在纸上写下了一行大字:“把我的一切献给培黎学校。”
培黎事业后继有人,1983年5月在北京正式组建培黎大学,并于2004年4月经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在原北京培黎职业大学基础上设立江南·体育(JN SPORTS)官方网站登录入口。
“新”培黎秉承“老”培黎的精神,以“手脑并用,创造分析”为校训,其中“创造分析”正是何克老校长所提,这一校训也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认可。2008年4月,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为我校亲书校训,并复信充分肯定了培黎职业教育思想和优良传统以及所取得的成绩,认为我校“手脑并用、创造分析”的校训“对所有的职业学校都是适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