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

谈影视剪辑中的节奏

日期:2009-04-28 浏览:10436

谈影视剪辑中的节奏

 作者:李莉

单位:艺术传媒系

 

摘要:在影视剪辑中,节奏是一个必须要提到的问题,本文从确立节奏基调和设计节奏曲线两个方面的内容,来谈影视剪辑中节奏处理的统一性与变化性。

关键词:节奏;基调;统一;变化

    节奏,对于影视艺术来说,是创作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可以说,影视艺术家、理论家对节奏相当重视,力求在实践中深刻地把握它,在理论上透彻地阐明它。在影视剪辑中,节奏是一个不能不提及的问题,美国著名剪辑师布莱特顿说过,影片剪辑的90%是节奏。

    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都在感受着各种各样的节奏,春去东来,潮起潮落,日月交替,花开花谢,有规律的心跳,均匀的呼吸等等。节奏作为一种普遍规律,在经过相应的改造和应用过程中,人们使之逐步由实用走向了审美。生活节奏经过艺术家的审美改造,在艺术作品中体现为一种新的秩序,它或独立,或与其他审美因素相协调,发挥着独特的审美功能,成为决定艺术形式美的一个重要因素。

    什么是节奏?这一词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为古希腊人所使用,有“程度”“程序”“均匀活动”之意,我们古代哲人是这样解释:“节奏,谓或作或止,作则奏之,止则节之。”(《礼乐记》)也就是说,静止。停顿就是“节”,行进动作就是“奏”。[1]因此,节奏并不限于一成不变有规律的运动,生活中突然而来的刺激,必定使人感受到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人不可能总是处于非常平稳的节奏状态中,这样必然会导致疲劳。可见,沉静是一种节奏,紧张也是一种节奏,由沉静转为紧张再转为沉静,这是节奏的更替和人们身心感受的需要。

    影视剪辑中的节奏,同样也要体现出节奏的更替与变化,但是在安排节奏变化曲线之前,首先应该确立整体的节奏基调,只有在统一的节奏基调中求变化,才能构建统一的作品风格。

一、确立节奏基调

    一部作品在剪辑之前,首先应该确立这部作品的节奏基调。所谓节奏基调,就是影视作品主线节奏的叙述情绪。主线节奏可以是舒缓的节奏,也可以是紧张的节奏,可以是深沉的节奏,也可以是欢快的节奏,这种不同的节奏效果作用于观众的身心,产生不同的情绪影响。《城南旧事》平稳舒缓的主线节奏,《阳光灿烂的日子》热烈躁动的主线节奏,奠定了影片的整体节奏基调。节奏基调的把握,需要基于两方面的因素:内容因素和情绪因素。[2]

    作品本身的内容性质决定了节奏基调的基础。例如:葬礼永远带给人们沉重、忧伤的感觉,人们的动作是缓慢的,音乐旋律是低沉的,在影视剪辑中的总体基调也应该是缓慢的。相反,婚礼带给人们喜悦、热闹、轻松的感觉,在剪辑中的节奏基调应该是一种快节奏,强动感。

    创作者所赋予的情绪性质则是影响节奏的主观因素。它使内容的性质以一定的风格和意境表现出来。例如:同样是以童年的回忆为主题的影片《城南旧事》和《阳光灿烂的日子》,由于创作者赋予的情绪性质不同,两部作品的节奏基调完全不同。《城南旧事》是改编自著名作家林海音的作品,作者在离开家乡几十年后写下了这部回忆童年,思念家乡的小说,整个作品充满了“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第四代导演吴贻弓在1982年拍摄这部影片时,为了再现原作的那种充满“回忆感”、“往事感”的神韵,摒弃了戏剧化的处理效果,并没有跌荡起伏的剧情和激烈的的大喜大悲,而是以一种散文化的、抒情的格调作为整个影片的基调。《阳光灿烂的日子》中故事发生的年代是“文革”时期,但是这并不是一部表现“文革”那个灰色时代的影片,正如他的名字一样,表现的是青春的觉醒,生命的觉醒。就像影片的片名,它是表现和讴歌我们生命中最“阳光灿烂的日子”。是阳光下一群少年的成长经历。正如姜文在谈及影片时讲到:“成长中的青春少年最渴望的是一种无拘无束的自由状态,在秩序之外驰骋青春的狂想。就像我在哪本书上看到的:生命的意义不在于庸俗的活着,而在于绝尘的神游。当青春遭遇文革这一动荡的年代时,像骏马驰骋于草原一样,变得如此的肆无忌惮,更像黑暗中的阳光,更明亮,更火热,更浪漫。而文革,只是作为一个场景,一个环境,一切的一切与这火热的青春相比都不值一提。” 。《阳光灿烂的日子》完全抓住了这个基调,全片以一种快速、冲击力强的节奏进行,一气呵成让人几乎目不转睛。

二、设计节奏曲线

    节奏基调的统一性并不等同于没有变化的单一性。没有变化的节奏会使视觉效果变得沉闷,长时间持续的相同内容令人感到乏味,而变化起伏的节奏可以带动观众的情绪变化,使之保持有效的关注度。

    这种变化是通过代表节奏基调的主线节奏和代表变化的副线节奏的穿插搭配来实现的。一部影视剧代表节奏基调的主线节奏无论是紧张、欢快的或是平静、缓慢的,都会有与之不同的副线节奏穿插其中,形成一个上下起伏的节奏曲线。节奏曲线的设计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剧情中内容表现的需要,二是影片结构安排的因素。

    电影《黄土地》整体节奏基调缓慢,多运用固定的远景镜头、全景镜头,但是在三分之二处,表现解放区延安的画面时,呈现了快节奏。因为,节奏变化体现影片内容的变化,影片展现了黄河南北两岸分别代表着不同文化形态的地区的人们,生活在黄河南岸的翠巧一家,处在愚昧无知、受传统思想严重禁锢的状态之中,而黄河对岸延安地区是八路军领导的解放区,一些新思想、新观念已经产生,那里的人民生活在一个自由、祥和的环境之中。两种完全不同的内容在节奏上也呈现出缓慢与欢快两种具有强烈对比的节奏。电影《罗拉快跑》的剪辑风格,总体上呈快节奏倾向。影片中以罗拉奔跑的运动镜头为主,主体运动速度快,主体动作多采用“动接动”的方式。许多段落的剪辑,如时空隧道等,甚至采用叫人几乎无法分辨拍摄对象的电视广告和MTV的剪辑风格。影片的节奏变化是在每一次奔跑结束后的几分钟静止的画面,罗拉和男朋友曼尼赤身裸体,在交谈中得到爱情的求证,不甘心这样的结局,于是时光倒流重新奔跑,没有这短暂的静止和反思,就不会有新的奔跑,就不会有新的生活和新的结局。

    影片《阳光灿烂的日子》根据每一个事件内容性质的快慢缓急,安排结构,调整节奏,使整个影片节奏曲线的设计更加复杂、更加波澜起伏,极大地调动了观众的情绪。影片选择了许多有趣的事件,例如:“胡同斗殴”、“遭遇米兰”,“桥下打架”,“送米兰”,“跳烟筒”,“雨中求爱”等等,如果把这些事件进行归类,无非是两大类:一是爱情、一是暴力。对于爱情和暴力这两个相互对立的内容采用交叉剪辑,表现暴力的快节奏和表现爱情的慢节奏的交替呈现,使整体节奏由紧到松再到紧,一张一弛,变化有致。

    影视剪辑中对节奏的把握是至关重要的,正如摩西纳克所言,“最后确定影片本身价值的那种特殊价值还是节奏”,“是节奏,不然就是死亡”。

 

参考文献:

[1] [2]王晓红 《电视画面编辑》北京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8月,225,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