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

教学改革―现阶段高职教育改革的突破口

日期:2008-05-12 浏览:10613

培黎职业学院外语系  王思南(兼职教师)

      面对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化,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日趋多样化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日趋合理化,如何使我国的高等教育与之相适应便成为了现阶段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的任务和要求,因而,高等教育的办学思想、专业结构、管理方式、培养模式和学生能力的培养便成为了新时期教育改革的关键。就拿现阶段的培养模式来说,我国已经基本上实现了以研究生教育,普通本科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等为主,以成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高等教育,开放高等教育等为辅的多层次,全方位的高等教育体系。这种主辅并存,互补空白的高教体系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的,优秀的,与各行各业要求相适应的建设者和劳动者。但是,随着经济的日益全球化,国际竞争越来越体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其实质归根到底是科技水平和民族素质的竞争,是民族教育的竞争!因而,对我国高等教育的进一步改革已经提上了日程。而作为工作在高校第一线的教师,我们应该责无旁贷地扛起高教改革这面大旗,担当起新一轮高教改革的主角,勇于实践,积极探索,为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智慧,为提高我国的民族素质贡献自己的力量。

     通过这些年的教学实践,我逐步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民族进步的希望在于教育,教育繁荣的根本在改革,教育改革的核心在课程,课程改革的起点在教学,教学改革的关键在教师。作为高校教师队伍中的一员,我为自己有幸参与到教学改革中而感到骄傲,也为自己这些年在“高等职业教育”所做的探索和实践而感到自豪,同时,在这个领域中,取得的每一点成绩,只要被实践检验过,都是鞭策我进一步向前的力量。

近年来,随着环境的发展和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社会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逐步被现代化生产方式所取代,经济生活中的科技含量迅速增长,国际化程度大大提高。与之相适应,经济社会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开始向高层次转移,产业结构的调整带动了二、三产业的迅猛发展,新的部门和生产领域不断产生和迅速扩展,出现了电子、信息、国际商贸、旅游等一大批新兴产业,这些具有较高科技起点的新兴产业迫切需要一大批既有一定理论知识又有较高的实践技能的技术型、应用型人才。总之,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已成为迫切的客观需求。可是,回顾我国职业教育尤其高职教育的发展历程,并非一帆风顺。高职教育从上个世纪80年代兴起以来,发展迅猛,成绩卓著,为我国各行各业培养了数以百万计的技术应用性人才。但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遇到了不少困难、困惑和迷茫。最大的困惑是:在课程改革相对滞后,培养模式相对单一,实习基地相对短缺的情况下,如何从教学的第一线寻求突破口,使我国现阶段的高等职业教育在其他方面突出其应有的特点,如:实用性,技术性和专业性等。也就是说,高职教育的教学必须以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为主要目标;在有限的教学条件下,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之路。

     在这方面,本人的经验是:在教学中,要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高职教学的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来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高职教育的教学与其它教育类型、层次的教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既有共同遵循的教育教学规律也有自己独特的特点。高职教育的教学特点正是在与其它类型、层次教育的比较研究中表现出来的,也是高职教育规律的反映和教学的必然要求。通过比较研究,我们认为高职教育的教学有如下特点:

    1.教学目标的明确导向性。高职院校作为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分子,与其它各级各类的教育一样都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但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规格和标准上,不同性质,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是有差别的。高职院校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这就要求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教学必须有明确的导向性,就是要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它强调以能力为本位,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质是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位一体的素质结构,这个素质结构主要由四个要素构成,一是完成职业任务所必需的基本技能或动手能力;二是完成职业任务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三是职业岗位变动的应变能力和就业弹性;四是在技术应用中的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等。

    2.教学要求的必需够用性。由于教学目标有明确的导向性,是培养具有高技能的“银领”人才,加之高职的学制在不断改革,逐步由3年改为2年,这就要求高职应在“必需够用”上下功夫,哪些是“必需”,怎样算“够用”。我认为“必需够用”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必须具备;二是专业基础知识必需够用;三是基本的专业技能和操作能力必须掌握;四是适应岗位变化的基本素质和应变能力必须培养和初步具备;五是在工作中应具有的创新精神、开拓意识和创业能力必须强化。

    3.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由于教学目标的导向性和教学要求的必需够用性,要求高职教学内容必须做到实用性、针对性,必须根据就业需要去有的放矢的选择教学内容,恰当处理好近期的就业“必需够用”和将来的发展“迁移可用”的关系,科学构建针对性强、能培养高等实用性人才的课程结构。具体说来要考虑以下几点:一是必须针对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切实做到“必需够用”;二是要根据就业岗位的多样性,灵活有针对性教授和学习不同岗位需要的技能,做到对准岗位设课程,实现“按需施教”;三是注重课程设置的“模块化”,做到“基础知识模块、通用技能模块、具体岗位所需技能模块”三者有机结合;四是努力做到教学内容尽可能与学生的个性相适应,实行弹性课程组合。

    4.教学对象的较大差异性。高职院校的教学对象是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也是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因而分析和研究教学对象很有必要。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生源整体素质偏低,起点不一,差别较大。我国高职教育的生源类型较杂,包括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普通初中毕业生、普通高中毕业生等,绝大多数是来自普通高中。这三类学生入学起点不同,文化、专业素质不同,甚至生理、心理素质也有差别,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学对象素质结构复杂,水平参差不齐,教育难度较大,出现“管理难,教学难”的现象也就不难理解。

    5.教学方法的实践性。要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就必须选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与其它类型、层次的教育相比,高职教育的教学方法更加强调实践性,这既是高职教育的教学特色所在,也是培养技术技能性人才的基本保证。教学方法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以下几方面:一是互动性,更加重视学生的参与。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多多参与,亲自动手,亲自操作。二是要根据专业实际合理确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坚持以实践为本。三是要把学业与就业、创业紧密结合,更加注重职业素质的培养,努力使学生通过实训教学获得就业的技能和创业的本领。

    6.教学考评的技术技能性。注重考评学生的技术和技能水平及实践能力是高职教育与其它类型、层次教育的显著区别。这也是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始终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出发点来组织教学;二是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与职业素质为重点,注重专业技术水平和职业能力的考评,改变过去“一张试卷定成绩”的偏颇做法;三是整个教学过程注意恰当渗透职业资格考试教育,努力使学生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实现怀揣“双成果”(硬成果、软成果),手捧“双证书”。同时把学生取得“双证”率作为考评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四是教学考评与就业创业结合,注重培养和考核学生的岗位技能、适应能力和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坚持正确的就业导向。

基于现阶段高等职业教育的以上特点,我认为,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必须时刻牢记以上特点。在课堂上,应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去创造和模拟逼真的实习实训氛围,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目的;在考试中,应充分考虑“理论够用,实践过硬”的培养目标,把能力的培养和考核渗透到贯穿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去;在实习和实训中,要严格遵循“理论指导实践,并从实践中获得提高和创新”的原则,注重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这一谦虚谨慎的态度。

     面对我国高职教育的蓬勃发展,作为一线的教师,回首过去,有经验也有教训,展望未来,有憧憬也有期待,但更多的是责任和义务。我们已经,也必须在将来义不容辞地承担起高职教育改革的责任和义务,在课堂教学中继续探索和深化教学改革,为更为深入,更为彻底,更为辉煌的高职改革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