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进一步分享北京市高等职业院校骨干教师出国培训的成果,从多方位、多角度交流赴德国培训教师的收获和体会,加深教师对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理解,提高教师对现阶段高等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认识,进一步调动广大教师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的积极性,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北京市高教学会高职教育研究会于10月29日在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召开了“赴德国培训教师经验交流报告会”。会议议题有三:一是德国职业教育体系与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二是提高教学质量与提高教师职业素质和教学能力;三是工学结合课程的教学组织与设计。主要由两位接受培训的教师做了报告。我院在教务处处长张桂花的带领下,由系领导、骨干教师一行16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图一、我院参加“赴德国培训教师经验交流报告会”部分教师
图二、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卢小平作报告
首先,由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卢小平就德国培训提出了我们要“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他说:“学什么是价值判断的问题,怎么学是方法论的问题。”我们要学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课程思想,学成功的实践经验和运作方法。德国的职业院校,专业课程提供的均为教师开发或改造后的、适合学生学习的“学习任务”,既与真实工作任务相关联,又必须遵循学校教学的规律。教学的基本步骤是:备课、导入、布置任务、讲解指导、汇报展示、评价考核。关键步骤是动机分析、任务研制、有效评价。卢小平副院长强调:“我们不要只注重高深的概念,要脚踏实地、重心下移,把改革放在操作层面。”他指出骨干教师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办教育。
图三、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教务处长张俊茹作报告
接着,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教务处长张俊茹重点讲了德国培训的收获并提出了几点思考。她强调了在教学过程中师生角色定位问题。她说:“教师要担负多方面的角色:学习活动的规划师、管理员、协调员、教练员、咨询员和评估员等。”“教师的最大责任是把握过程的方向,使学习者从混沌状态走向秩序、实现转变和发展。”“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要作用包括:规划设计学习过程,提出学习任务,掌握学习进度;创设教学环境,组织课程资源;引出问题,发现和利用困难、干扰等不平衡因素激发学习过程;必要的讲解、示范;组织讨论交流和总结反思。”“要建立开放性、发展性的考核评价方法体系。”
此次会议使我们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和发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思考,我们要在借鉴德国先进的职教经验的同时,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集成创新,创造我们的品牌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