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完了今年第一个小长假“清明节”,记者对这次假期资料也作了些搜集和归类。现将已有的感想留在这里,供师生们参考。
清明节,是人们以各自不同的方式缅怀逝者,追思先人的日子。“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谈到清明文化,人们首先想到的总是这幅行人悲伤、春雨缠绵的场景。从扫墓的习俗看,清明无疑是令人伤感的节日。
而在今年,在四川省北川老县城万人公祭遇难者,在北京45万市民祭奠亲人,还有各地举办的各种祭奠活动,全国都在这民俗的节日气氛中度过。但与以往不同的是,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习俗如烧纸钱等也有了变化。诸如用鲜花代替纸钱、天堂信箱寄哀思、网上祭奠先烈等新的祭祀方式,在一些地方悄然兴起。在以《清明上河图》闻名的开封,4月6日举行的2009清明文化节,诸如蹴鞠、马球、斗鸡、抖空竹等具有民俗特色的表演活动,为前来祭祖、踏青的人们带来别样的情趣。
然而,清明节带给中国人的意义与价值到底是什么? 这个节日我们该怎样度过?
作为传统节日,清明节最早可以追溯到周代,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最初只是一个节气,只是到了唐玄宗年间才与寒食合并,渐渐演变成怀念祭祀家族先人的节日。伴随着时间的流逝,清明也渐渐被赋予了更多意义和内涵。
近有文史学者指出,清明除了让活着的人向逝者遥寄来自尘世的哀思,同样负载着尘世间最高贵的价值理念,暗含了“天地清明”、 “人心清明”与“政治清明”三重境界,值得思考。
第一,是来自自然界的“清明”。人是社会存在,同时又是自然存在。回想人世间的万般美景,还有什么比得上那树底清风、明月万里,更让人心旷神怡?
第二,是来自心灵的“清明”。清明节是关乎生命的节日,它让人从纷扰的空间之维回到时间之维,追思过往,省思现在,念想未来。每一次扫墓都是生者与死者的对话,它不仅扫去逝者碑上尘埃,更扫去活人心灵上的尘埃。
第三,则是“政治清明”。“清”就是法制与规章明晰,是清廉无贪腐;“明”就是光明正大,是阳光政治。君不见,在古代中国,为官者的大堂之内都会以“明镜高悬”标榜。虽然腐败并不因此销声匿迹,但它至少表明了吏治清明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政治理想——虽未能至,心向往之。
综上所述,要让清明节“老树开新花”,公务人员应到各地烈士纪念陵园,去感恩为国捐躯的先烈,培养清廉公正之心;学校应为学子们增加特别课程,感恩父母与长辈,书写纪念先烈的文章与诗歌,以表达对前辈的怀念和敬仰;文艺舞台上应有清明主题的曲目,无论是内容还是表现形式,都旨在唤起人们内心的神圣感与感恩之情;植树造林、锻炼身体、访亲探友等多样化的活动都是清明节的好项目,通过这些达到凝聚人心、振奋士气、发扬传统、提高素质、发展经济等目的,这恐怕才是过好清明节的真正意义所在。